話術,又名說話的藝術,
以“察顏觀色”,“一物百擬”,“用情至深”,“行文詭辯”著稱于世。
[b]看似簡單,卻包含著做人做事的技巧,安身立命的法門,平步青雲的“官道”,治人控場的手腕。[/b]
話術雖是一門說話的技巧,卻依“心”而生,同權術、心術,並稱“安身要術”。
文道,是文字的學問,是經久流傳的白紙黑字,是一國文化的承載。
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,都依憑文字,流傳至今,讓後嗣子孫得以觀瞻。
[b]與話術不同,話術是轉瞬即逝的流光,是第一印象,[/b]
[b]而文道,是深思熟慮的行文,是落筆成章。[/b]
話術易逝,文道歷久彌新,
話術即學即用,而文道卻是厚積薄發的過程。
在這個飛速奔跑的年頭,人們愈發青睞話術,博得第一好感,
卻長久地淡漠文道,因其需要慢下來、沉下來。
眾所周知,地道中文的美德是簡潔、靈動,
如今卻被遺失和破壞,變得日漸繁瑣生硬。
看新聞,諸多標題黨,
“因此”,說成“基于這個原因”;
“問題很多”,也有人愛說“有很多問題存在”。
似乎化簡為繁、以拙代巧,已成大勢所趨。
余光中說,
[indent]
英文沒有學好,中文卻學壞了,或者可說,帶壞了。
[/indent][indent]
中文西化,不一定就是毛病。
[/indent][indent]
緩慢而適度的西化甚至是難以避免的趨勢,高妙的西化更可以截長補短。
[/indent][indent]
但是太快太強的西化,破壞了中文的自然生態,就成了惡性西化。
[/indent]
《論中文的常態和變態》一文,發表于1987年,
到如今,文中所指卻未見消逝。
例如,歐化句式的幾種表現︰
[b]其一 萬能動詞,作出/進行[/b]
當代中文現此病態,喜歡把簡單明了的動詞,分解成“萬能動詞+抽象名詞”的片詞。
目前最流行的萬能動詞,是“作出”和“進行”,惡勢力之大,幾乎要吃掉一半的正規動詞。
請看︰
1.屠呦呦對世界醫學作出了重大的貢獻。
2.我們對《戰狼2》票房的炸裂已經進行了詳細的研究。
此類語法皆是日漸西化的現象,中文原有的動詞,都分解成繁瑣的詞組。
我們本可以說︰
1.屠呦呦對世界醫學貢獻很大。
2.我們對《戰狼2》的票房炸裂已詳加研究。
[b]其二 “然後”成災[/b]
英文里,詞性相同的字眼常用and連接。
man and wife, you and I, back and forth。
但中文里,我們說“夫妻”“你我”“前後”,足矣。
同樣,一長串同類詞,我們也任其並列,無須連接。
例如“東南西北”“金木水火土”“禮樂射御書數”“柴米油鹽醬醋茶”皆是。
中國人絕不說,開門七件事,柴、米、油、鹽、醬、醋,然後是茶。
誰要這麼說,一定會惹笑。
可是如今,“and”意識已潛入中文,到處作怪。
然後二字已成頑疾,深入國人的出言吐語。
參見前文,《怎一個然後了得》。
“然後”,破壞了中文生態,若不及時提出,我們的中文勢必越變越差,
[b]而地道中文原有的語文生態,也必將面目全非。[/b]
[b]其三 介詞濫用[/b]
介詞是英文的潤滑劑,不及物動詞加介詞,變成及物動詞,
介詞詞組又可作形容詞、助詞使用,英文簡直離不了介詞。
中文則不盡然。
“揚州十日、嘉定三屠”均無介詞,若換了英文,則非用不可。
而我們今天听到的,處處是不中不西的混搭︰
“歡迎‘跑男’今天來到我們的中間,在有關娛樂圈的各種八卦新聞里,為我們作一次全方位的爆料。”
“有關”“關于”兩個介詞,大概用得最濫。
[b]“有關某郭抄襲的種種,令人不能置信”[/b]
[b]“今天我們討論有關村上春樹作品的問題”[/b]
[b]“關于進京證的申請須知,你看過了沒有?”[/b]
在這些句子里,“有關”“關于”完全多余。
英文在形式上重邏輯,喜歡交代事物的因果關系。
中文則不盡然。
“清風徐來,水波不興”,當然有因果。
只是我們習慣用上下文,作不言之喻。
[b]其四 副詞贅余[/b]
[b]1.今何在苦心孤詣地寫出一部《悟空傳》。[/b]
[b]2.導演苦口婆心地勸了她半天。[/b]
[b]3.《白鹿原》劇組竟苦中作樂地大唱起民歌。[/b]
三個“苦”,原是動詞,套上“地”,變為副詞。
文意依舊清楚,文法上卻主客分明,過于呆板。
若將“地”一律刪去,代以逗號,不單可擺脫主客關系,語氣也更靈活。
有時,這樣使用西化副詞,會使詞組太長。
例如,“明樓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地仍去赴了約”
改為“明樓知其不可為而為之,仍去赴了約”
可使長句松松筋骨,讀來靈動。
目前,最濫的副詞是“成功地”。
“國父孫中山先生成功地推翻了滿清。”
這副詞“成功地”毫無意義,因為既然推而翻之,就是成功了,何待重復。
同理,
[b]“成功地發射了神舟十一號”[/b]
[b]“成功地擊敗了對手李宗偉”[/b]
也都是饒舌之說。
天下萬事,凡做到的,都要加上“成功地”,
豈不累人?
如今,自媒體方興未艾,人人皆可拾起筆來,自稱“作家”。
[b]只是“作家”二字沉重,多少應是胸間有經緯,筆墨藏天地。[/b]
文以載道,是人道、世道,亦是文道。
若最基礎的文字水平無以提高,僅以雞湯、毒雞湯、標題黨、大俗文存世,
想來也有點可悲。
[b]引自余光中《怎樣改進英式中文?論中文的常態和變態》。[/b]